北洋第117部分阅读(1/2)
——《中德北京密约》。俄国在谭延闿而言是心腹大患,而德国承受的压力远比中国要大得多,不过威廉二世领导的德国只是在政治和外交上和俄国隐约对峙,而谭延闿则是要挽起袖子要和俄国人大干一场。
《中德密约》达成的过程远比亨利亲王想象中的要快,密约中涉及到双方海陆军军事交往、武器装备交易等一系列针对俄国的条约。对于德国收获最大的便是德国可以向中国派遣一支精干的常驻远东舰队,中国方面为其提供胶州湾为常驻军港——这是威廉二世数年前想要通过武力谋求而落空的设想。
不过德国可以获得胶州湾的使用权,这是付出了经济代价的,每年租金十二万英镑,煤水等其它费用另算。事实上威廉二世当年谋取胶州湾是为一支还并不存在的舰队在远东找一个海军基地,但谭延闿并不认为德国能够拥有这个海军实力。法国和俄国也曾达成过类似的协议,俄国可以使用法国在地中海的军港,而谭延闿认为即便德国和中国也达成了类似的条约,从战略上和实用性上来说,对威廉二世的吸引力是强大的,但是对德国而言却并非如此。
德国使用胶州湾军港的租金并不贵,折合白银一年不过八十多万两,这种交易更多的是照顾到德皇的面子问题,谭延闿则将其归为“带有一定军事色彩的商业交易”,并非是将胶州湾卖个德国人当成海军基地。
“德皇威廉二世在某种程度上而言是一个好大喜功的人,德国人为了彰显其国力,他肯定会派出一支在德国看来非常不错的小型舰队……”谭延闿笑着对沈静说道。
沈静则似乎有些担忧地说道“凭借我们的实力,只要有个两三年的太平时间,巩固国内政局同时发展军事,应对俄国的威胁似乎应该不成问题……将德国人引进来到时候你怎么把他们再送出去?这恐怕又是一个不小的麻烦……”
谭延闿摇摇头笑着说道“如果为了应付俄国人,我们大可不必借用德国人的力量,就算德国人到时候真的愿意履行密约条款,恐怕多半是政治上的而非实质上的军事帮助……”
“那你这么做是为了……”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不是长远打算,而是向英国人施压……我们需要英国放弃对我国海关的控制,而当德国人的远东舰队真的驻扎在胶州湾这样敏感的地区的时候,就该轮到英国人着急了……”谭延闿冷冷地笑道。
“这么做代价时不时太高了些?寇青他们正在和各国公使团进行相关谈判,想来问题应该不大……”
“关键在于我不想付出英国佬开出的价钱,我们虽然苦心经营发展起了一批重型工业企业,能够实现自己建造的战舰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国产化,但是这些工业并不能够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也不能让农业人口占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中国变成工业化国家。英国人想要在中国开建大型工矿企业,它是在做梦!”谭延闿不屑地说道。
“可是凭借我们的实力,想要将中国从农业国完成向工业国的转变,单靠自己的力量是绝对不够的……”
“这不过是时间问题,本质上而言想要完成这种转变,没个四五十年是不可能做到的,但我们中间可以凭借某种机会来走捷径,外国人在中国建几个百十人或是上千人的工厂这问题并不大,不过他们瞄准的是中国的矿产资源,这是我所不能忍受的——中国在工商业方面是肯定要开放的,但是这个开放的时间表却必须要由我们自己说了算才行,不是赫德、金登干之流来作主……”
第二百七十四章 纵横
虽然这个时代在中国生活的外国人远比谭延闿前生记忆中后世大都市中一个城市的外国人数要少得多,但是能够在这个时代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可以简单的被谭延闿分成两种人——一种便是以赫德、金登干、朱尔典为代表的最难对付的外国人,和他们打交道远比和他们背后的政府打交道要困难的多,他们对中国的情况非常了解,熟悉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一切潜规则,对于维护列强国家在中国的利益无比得上心,这种责任心甚至超过了本国政府在外交渠道上的关注度;另外一种就是像美国公理会牧师溥明恩那样的外国人,他们虽然也有类似赫德那样的品质,但更多的是虔诚的教徒,在中国热心于办学校、办医院。
显然谭延闿对类似赫德这样的外国人是极为排斥的,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而言,赫德等人的敬业精神也为他所佩服——他手底下的外交官和赫德这样的外交老手相比实在是太过稚嫩了,他们虽然明白这个时代国家生存的准则,但是在手段运用和政治嗅觉上,显然比赫德他们差了不知两筹。中国的外交官走向成熟还需要时间,谭延闿也理解这一点,除了给他们时不时的予以点拨之外,还专门在已经更名为北京大学的原京师大学堂中设立了国际关系专业,用以培养专门的外交人才,并且将这些外交官员派送出国,到美国、英国、德国和法国的大学中去深造。
只要现在想到并且积极的去做,一切都不会晚,在谭延闿看来中国有至少十年的时间等待这些外交官成熟起来,到时候在欧洲陷入世界大战的泥潭中,就是他们大显身手的好时机。其实不光是外交人才,对于中国而言中国缺少的人才实在是太多了,展现在谭延闿面前的虽说不上是一个千疮百孔的中国,但无论是兴办企业、学校、军事系统等等方面,对新式人才的渴求是非常大的。
在人才需求的驱动下,谭延闿除了加大力度创办更多的新式学校之外,还对旧有的科举制度进行改革——自从建立新政权以来,谭延闿和他的新政府便开始制造舆论攻势,取消科举考试制度,不过新政权成立之后对于科举制度的最终处理决定一直都没有下发,似乎在这件事上处于拖延不决的状态。
在科举考试这件事上,显然新政府并不认同这项延续千年的选拔官吏制度,不过谭延闿等人也不敢贸然就这么简单取消,这样才会造成政府拖延不决的状态,同时通过报纸等途径营造取消科举考试的氛围,使得政府如果真的取消科举考试制度,天下的读书人心中也有个心理准备。
在送走德皇威廉二世特使亨利亲王之后,七月九日北京中华共和国政府发布了政令——在五年之内取消科举考试制度,从今后五年开始,每年都会进行类似科举考试的选拔政府官员的考试,不过考试形式为策论形式……以前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考试制度被取消后,拥有不同等级功名的士子可以拥有进入相应等级的资政院就职,或是通过考试进入新式学校系统进行学习。
此举一出,全国上下立刻纷纷扬扬引起了一片争论——通过长时间的报纸舆论宣传,所有人都明白科举考试已经走到了尽头,想要再继续延续下去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强烈的反对声固然有,但是并不是占据主流。政府并没有简单取消这项选拔官吏的制度,五年的缓冲期对于传统的士子来说还是非常有利的——他们中间如果感觉把握并不大的话,可以现在就进入新式学校系统进行学习,事实上大多数士子都选择了两条路,一个是在这五年中参加政府的举行的考试,另外一条便是进入新式学校系统进行学习。
新政府的这条政令不可能满足所有的传统士人,但却尽可能的照顾了大部分士人——一般年龄在三十岁以下都可以选择“两条腿走路”的方式,只有那些考了一辈子头发都考白的年老考生因为陷的太深而无法自拔。不过即便如此,这些年龄特别大的考生可以通过相应的功名或者是递交自己的考试经历之后,进入资政院。
资政院现在没有多少权力,但却也是一条步入政界的途径,只要不是为人太过迂腐,运气好的话照样可以成为新政府的官员——当然现在政府刚刚成立还不到一年,官员选拔系统还没有建立起来,吸纳太多的传统读书人会给政府带来很大的负担,但是考虑到想要将行驶了一千多年的科举考试制度一下叫停,改弦更张,那所造成的社会负面影响同样也会让新政府感到头痛。谭延闿敢这么做,也是倚仗了新政府充足的财力和对未来国力发展的充足信心所致,只要咬紧牙关渡过这几年,以后的日子就会好过起来。
尽管谭延闿最害怕的因为革命和推翻清王朝的军事行动对这个国家的元气伤害极为轻微,但是新政权初创几乎是千头万绪,一切新的秩序急需重新建立,像科举考试不过是其中影响比较重大的一个方面而已。在谭延闿等新政府领导人眼中,中国人不怕战争,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绝对不能没有秩序,一旦这个国家失去秩序,那老百姓就如同野草一样生命财产和他们的一切都无法得到保障,这个社会也就彻底陷入混乱无法自拔,直到新的强力政权重新建立秩序。
在这方面谭延闿无疑是很幸运的,倚靠强横的武力在国内他没有任何对手,只要努力应对好列强的挑战,那什么都好说——可以说谭延闿从新政权成立到现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干得事情只有两项,一个是外交,另外一个便是紧抓军事。幸运的是现在各国列强固然对新生的共和国依旧是虎视眈眈,但他们都承认了这个新的政权以取代腐朽的清王朝,这也就是说列强在建国初期的武装干涉可能性已经降低到了安全水平,而谭延闿的武力至少在名义上已经占领了中国的绝大部分精华地区,只剩下比较偏远或是交通极不发达的地区无法控制。
在亨利亲王心满意足的离开中国后,德皇威廉二世在德国宣布了中国允许德国使用胶州湾,而德国将会组建德国远东舰队开往中国,这支舰队将会保护德国的商业利益中德第三方国家的武力侵害,同时德国将会向中国旅顺造船所订购两艘靖海级装甲巡洋舰,作为这支德国远东舰队的一部分……德国政府将会通过德意志银行向中国政府提供一千万两白银的低息贷款,用以支持中国修建从济南到上海的铁路工程所需,而这笔贷款中有相当一部分将会用以购买德国的相关机械设备、火车机组、聘用德国工程技术人员等方面的费用……
继德国政府的声明之后的不到半个月,俄国财政大臣维特在莫斯科宣布根据中俄签订的新的条约,俄国将会向中国贷款五千万两白银,用以修筑从中国北京到盛京、从旅顺至盛京和连接俄国西伯利亚大铁路从盛京至经过中国东北段铁路的费用。由两国政府牵头,俄国俄华道胜银行将会向中国北方铁路公司提供这五千万两低息贷款,所有涉及到的铁路工程项目将会聘用俄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购买德国和美国的相关机械设备。
无论是采用德国贷款的济南至上海的铁路工程,还是作为俄国西伯利亚大铁路在中国东北三省的延伸铁路工程,所有钢轨全部从中国订购,甚至西伯利亚大铁路在远东的百分之八十的铁路所需钢轨也是从中国订购。俄国和德国除了提供贷款购买外国机械设备,还需要和中国国内的相关工厂建立联系,无偿的提供技术帮助中国建立起相关的铁路所需机械设备生产工厂,然后视铁路工程进度和工厂生产能力,再转向向中国的相关工厂提出订单……
英国人在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的声明中还没有醒过味来,俄国的权力人物财政大臣维特便又公开宣布和中国政府达成的协定,这使得英国政府如同被挨了一记闷棍的醉汉一样,在远东政策上陷入了一片混乱。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被英国政府严词训斥,而朱尔典在中国政府外交部却没有得到任何回应,中国外交部长寇青关心的则是英国在归还中国一切海关权力方面的谈判。
“这里的一切都糟透了!”面对前来咨询的朱尔典,赫德在堆放满各种资料的书架前望着窗外燥热的天气对朱尔典冷冷地说道,在他心中窗户外面是三十多度燥热的天气,而在这个房间里面的两个人的心情则处于寒冬之中。
“我们必须保护大英帝国在中国的利益,现在由两艘德国一级装甲巡洋舰所组成的德国远东舰队已经从德国出发,它们也许会在几个月后抵达中国进驻胶州湾……男爵先生,如果我们不采取什么措施的话,你应该明白德国人的舰队在胶州湾会对我们的海上贸易造成怎样的影响,如果加上中国为德国建造的那三艘所谓靖海级装甲巡洋舰,那德国的远东舰队完全有能力威胁帝国在长江流域的利益,同时也会控制住从中国前往日本和中国南北方海军的控制力……”朱尔典调整了一下他的身体注视着赫德。
“除了军事方法之外,你认为还有更好的方法么?中国与德国和俄国签订的条约已经非常明显的表示出了中国人对帝国的态度,要知道在清朝时期帝国是中国对外借款的首选,而现在……”赫德调整了一下自己的语气说道“事实上无论是公使先生还是窦纳乐先生对于扶植日本以遏制中国的想法,我是非常赞同的,不过国内的蠢材们毁了这一切,现在这个局面中国人手中握着的筹码更多些,而帝国如果继续任由军舰在港口中生锈的话,那我们即便失去的再多我也并不意外……”
朱尔典苦笑地摇摇头说道“帝国不可能因为中国允许德国远东分舰队使用胶州湾便对中国采取军事行动,这种协定如同法国允许俄国使用其在地中海的港口一样,算不上中国人正在议论的‘总统卖国论’,如果这也算是卖国的话!”
赫德淡然说道“我自然知道帝国不可能对中国发动战争,中国的新政府在外交上的手腕远非一年前那个满族人的朝廷所能够相比,虽然它看上去还不是很稳固,但是它所拥有的武力却不是以前那个辫子王朝所能够相提并论的……帝国在没有把握形成几十年前那两场战争的优势的时候,是绝对不会发动战争,更不会在这个时候势力收缩回本土的时候有这种想法。据我所知国内还有一种论调,想要联合中国来维持帝国在远东的利益……”
“那现在我们该如何做呢?”在中国赫德显然是最具权威的专家,朱尔典在中国的时间也很长,但和赫德相比是无法媲美的,不过作为中国清政府的首席顾问,在谭延闿建立新的共和国政权之后,赫德的作用显然是被削弱了,甚至和闲置没有什么区别。
赫德给朱尔典倒了一杯红酒递过去说道“我们什么也做不了,这个谭延闿我已经和他打过多年的交道,他不是满清政权中那些狂妄自大之人,对于外交非常老到……我们只能够等国内对他的让步,事实上在这个年轻总统的眼中,这一切不过是他所营造的砝码而已,而帝国的天平已经向他所希望的那个方向倾斜。在远东,帝国如果想要保证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害,那和这个新政权达成一定的协议是肯定的,当然伦敦的先生们也认识到这一点,但是这是下策,伦敦不会在意我们去做什么,这些事情也不是我们能够做得了的……”
“谭延闿想要什么?”
赫德沉思了片刻说道“关税!这是我唯一能够想到的,也是他想要的!事实上我早就说过,提高关税不要过于压榨中国,但是伦敦方面就是不接受我的建议,不肯让步的结果便是彻底失去……要知道谭延闿比清朝的李鸿章、恭王奕訢等人更加注重实利,直到现在我还没有看到过他所主持的实业有一个失败的,关税是我们控制中国的最后手段,一旦连这个壁垒也要失去,那中国的经济命脉就不在我们的手里了,哪怕我们在中国依旧拥有某种特权!”
“俄国外交大臣穆拉维约夫打算访华,已经透过龚照援发出了这方面的请求,希望能够就两国在远东地区的合作进行更进一步的协商……”沈静手中拿着一份电文来到京畿卫戍师在京城外的驻地找到谭延闿说道。
“这没有任何问题,告诉龚照援说我们中国政府非常希望穆拉维约夫先生到中国来……呵呵,这个老头据说可是俄国财政大臣维特的政敌,现在据说他和维特之间唯一的共同点便是在西伯利亚大铁路的上一致,但是他依旧保持着欧洲中心论啊!”谭延闿将电文放在桌上对沈静笑着说道。
沈静坐在他的对面将一个文件夹递过去说道“这是龚照援对俄国军事方面的一些初步调查,估计等接到我们对俄国外交大臣访华问题的回复之后,他将会前往俄国,其中一个重要的使命便是参观俄国的陆海军,以便实地考察它们的势力,当然目前从这份初步文件上来看,俄国军队,尤其是它们的海军似乎存在的问题很多,未必像它们表面上那么光鲜……”
“烂苹果就是烂苹果,哪怕表面光鲜它的臭味已经传出来了……”谭延闿接过文件大致扫了一眼说道“让龚照援向俄国军方发出善意的表示,如果可以的话,让陆军参谋部派出一个考察团对俄国远东陆军进行友好交流,当然海军参谋部如果可以的话也要派出一个军事考察团前往俄国。军事考察团的目的就在于要从更深层次上来验证我们手中的情报的真伪,俄国军事力量薄弱到底薄弱到什么程度,当然海军考察团能够向俄国推销我们的战舰那是最好不过了……”
第二百七十五章 借鸡生蛋
“你都已经决定将刀架在它们脖子上了,还有心情给他们推销战舰?!”沈静笑着说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