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84 军师拥熊虎-5(1/2)

湖面上薄雾皑皑。初春的太阳晒在人身上,只叫人觉得温暖。

如此美好的初春时候,想大宋河南河北已经成为一片战争的丘墟,东南百姓又遭涂炭。辽兵的铁蹄之下,每一分每一秒都有无数人家破人亡,赵行德的心头便堵得厉害,他长叹了一声,仰头看着远处辽阔的天空,只见万里白云如一条河流,在空旷无垠的蓝色天幕上缓缓流动,给人一种此身与整个天地万物都在一条缓缓流淌着的河流之中的错觉。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身后突然响起了陈东的声音。

赵行德回过身,只见陈东一袭儒袍,微笑问道,“行德让这些江湖豪杰自立规矩,令其能够从善自守,而为我大宋守东南半壁,这算是师法吕二先生的‘自守之道’么?”|

赵行德一怔,方道:“我只是想,水至清则无鱼。人性本善,眼看桑梓涂炭,人皆都有同仇敌忾之心。只不过,人非圣贤,若要他们完全舍弃自身利益,未免也太苛求了。我见这些荆襄豪杰,个个皆有拳拳报国之心,却又满怀担忧,担心朝廷借刀杀人,消耗他们的势力,担心并非官军嫡系,粮饷不足,将士浴血奋战还要忍饥挨饿。我就想,怎么样才能想个法子,尽量地打消掉这些荆襄豪杰的顾虑,让他们能够安心为国效命。于是我才提议,用商讨宽限规矩的办法,让这些壮士把心中的顾虑都说出来。对将士们的顾虑,朝廷能够照顾到的,都尽量给予照顾。如此一来,方能使天下有心报国之士,再无后顾之忧,可以戮力同心为国效力。将士又不是圣贤,己身朝不保夕,焉能为国守天下。没想到,竟是与吕二先生的自守之道暗合了。”

赵行德说完后,叹了口气,没再说什么,遥望着远方,朦胧的雾霭笼罩着湖面,就和他眼神中复杂的心绪一样,叫人看不分明。洞庭湖上的烟波飘渺,偶尔一只鸥鹭掠过水面,擦出一圈涟漪。

陈东沉默了一会儿,低声道:“夏国打算怎么帮助东南抵抗辽军?”

赵行德道:“如果宋国需要,兵刃、军械、战马都可以从蜀国送来,价钱按照西京行营和关中互市的常例,先记账,待打退辽军后,由宋国朝廷慢慢偿还。如果宋国同意,夏国东征军三万余人马,将转道蜀中顺江而下,帮助东南宋军抵抗辽军。”他顿了一顿,“因为赵杞曹迪拒不打开函谷关,让东征军和辽军作战,惹怒了护国府和大将军府,两府方才决鄂州这一方可以代表宋国接受兵马钱粮。”

陈东注意地听着赵行德所说的每一个字,他并没有立刻回答,沉思了半晌。以鄂州和理社现在的实力,可以说根本无法和夏国讲条件,能够用宋国朝廷的名义,取得兵刃钱粮,特别是宋国东南极度稀缺的战马,可以说是极大地帮助。而东南士民对夏国的防范心理,远远没有北方那样深。世居夏国的博望侯李氏乃是南唐皇室之后,夏国皇室陈氏也曾是南唐的大将,当初许多陈氏部将也出自南唐。所以,宋朝立国之初,便十分担心夏国以恢复南唐故土名义袭取东南,特意建了江陵水师加以防范,直到两国并立百年,大江上下皆相安无事,这才渐渐放下了戒心。不过,这百多年来,东南和蜀中在贸易上联系极为紧密。许多海货都是在东南上岸,沿江西去,从蜀中转到夏国买卖。而夏国的各种货物,也顺江而下,通过诸多商行在东南大行其道。

“粮草兵刃暂时不缺,我们需要战马和铁甲,还有铁桶炮,夏国帮我们训练炮手。”陈东压住心头泛起的屈辱感,解释道,“州县府库的军械实在太差了,厢军和义兵的盔甲根本不堪作战,我不能让他们用血肉之躯抵挡辽军的利箭和铁骑。”他低声道,“这些东西,我会尽量筹措钱粮,如数付给价款。”

“好的。”赵行德点头道,“我会禀报大将军府定夺。”

陈东也点了点头,深深叹了口气。一种难言的意味,渐渐弥漫在这两个当初道义相交的生死好友中间,竟不知说什么好了。难堪的沉默持续了一会儿,赵行德低声道:“兵战凶危,和辽兵的战事一旦打起来,铠甲等军械将损耗甚大,若从夏国千里迢迢的运送,则远水难解近渴,鄂州大冶县的铁矿品质上佳,乃三国孙权铸剑造兵之所,历代都有开采,可以扩大铁作坊的规模,多打造些铠甲兵刃。”

“鄂州的铁矿?”陈东皱着眉头,他刚到鄂州不久,也只是听说朝廷在鄂州有铁矿铁厂,但规模并不大,在辽军入寇之前,大宋朝廷所需的铁主要来自河北的邢、磁两州,这两州矿监收入能占到全部铁矿监岁入的七成还多。而鄂州的铁矿则有些默默无闻。

“可是原先鄂州的铁矿场太小了,工匠数量也太少了。”陈东叹了口气,“河北河南沦陷得太快了,朝廷大部分冶铁监治,连同铁匠,现在大多落在了辽人的手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