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识趣(1/2)
张渠这个人,不仅仅是在朝堂上做左相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他在仕林里的名声也非常之大,是百年一见的文坛政坛双领袖,而且他是土生土长的南方人,这就很得大晋人的厚爱,再加上新朝以来,张渠这个老臣的权力不仅没有削减,反而与承德朝时候一般无二,八年时间下来,这位老人家的名气就越发响亮了。
李信本人,也很尊敬这位浩然公,虽然他平日里不怎么上朝,与张渠接触并不是特别多。
这一次也是两个人第一次私下里见面。
张渠深深地看了李信一眼,随即摇了摇头,开口道:“老夫当年入仕的时候,叶老公爷已经立下了不世之功,他老人家算是老夫的长辈,老夫与李侯爷,最多算是平辈。”
这就是拜叶老头做老师的好处了,因为这个老头子辈分高,连带着李信的辈分也高出了同龄人不知道多少,像是叶鸣,李慎还有张渠这类的朝堂大佬,都可以算作是李信的同辈。
如果严格算起来,当今的太康天子,还是李信的晚辈。
不过计较这些辈分上的问题终归无用,李信在张府落座之后,对着张渠沉声道:“浩然公相召,不知道是……”
在朝堂里做了十几年宰相的张渠,低头抿了一口茶,然后抬头看向李信,开口问道:“李侯爷,老夫有几件事情想问你。”
靖安侯爷笑了笑。
“浩然公请问,李信知无不言。”
张渠面色肃然,开口问道:“陛下,是否要打仗了?”
李信放下手里的茶杯,讶然看向张渠,有些不可置信的问道:“浩然公不知道?”
按理说,朝廷里不管是什么大事小事,这位当朝首相都应该是知道的,甚至可能比天子还要早知道,如今天子已经准备了三年,这位左仆射却还要来问李信,这本就是一件非常不可置信的事情。
张渠看着李信的表情,沉默了一会儿之后,缓缓开口:“隐约猜到了一些陛下要做什么,不过陛下一直没有与尚书台明说,直到前几天陛下让户部拨了钱给兵部,老夫觉得,事情将近了……”
君权与相权其实是互相制约的,虽然皇帝可以任命宰相,但是无论是谁坐到宰相这个位置上,都会有制约皇帝的能力。
尤其是在出了某个曹姓丞相之后,李信那个世界的宰相制度直接变成了群相制度,目的就是为了分化宰相的权力。
大晋虽然也是群相制度,但是张渠一定程度上可以统协整个尚书台的意见,也就是说朝堂里的事情,张渠说话也都很有份量,如果太康天子在几年前提出北征的想法,一定是会被尚书台反对的。
天子要是坚持,说不定就会有几个文官在未央宫里撞柱子。
因此太康天子很聪明的没有与尚书台商议,而是自己做自己的事情,用各种理由着手准备,等到准备的差不多的时候,再跟尚书台开口,事情多半就能做的下去。
尤其是如今已经是太康八年,天子也不是刚登基的天子了,如今的天子,有足够的能力可以把控朝局。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尚书台的宰相们,直到现在还不清楚,自己的皇帝陛下,究竟想要干什么。
不过凭借这几年皇帝的种种行为,他们也可以猜出来皇帝大概的意图了。
李信坐在座位上缓缓的喝了口茶,沉默了好一会儿之后,他才开口道:“浩然公,非是李信有意瞒你,但是既然陛下都没有与尚书台说,我在这里与浩然公说,未免有些不太合适……”
“浩然公等一等就是,等过些日子,自然就清楚了。”
张渠坐在主位上,闭上了眼睛。
“李侯爷,老夫已经上书致仕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