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3章 哗变(1/2)

从开战的第67日,也就是巴军包围阿姆利则的第二天开始,就陆续有印军从城里出来向巴军投降。

最初几天,还只是零星的印军官兵。

当然,主要是逃兵。

根据巴军做的统计,当时主动投降的印军官兵,大多来自社会底层,有的甚至是在战后才被征召入伍。

对这些印军士兵来说,入伍其实只是为了混口饭吃。

到第70日,局面发生了变化。

当天,在阿姆利则西面,一支印军步兵旅发生哗变,一群基层军官控制了旅部,逮捕了旅长等高级将领,然后派出代表去跟战线对面的巴军谈判。

谈啥?

投降条件。

简单的说,就是为投降争取到更多的好处。

问题是,有啥好谈的呢?

其实,巴军早就公布了对待俘虏的政策,也早就公开承诺,会在战争结束之后,让投降的印军官兵自行决定是否接受遣返,对不愿意接受遣返的印军官兵,给予保护,以及非公民身份。

简单的说,就是投降的印军官兵可以选择在巴基斯坦生活,不过无法成为公民。

其实,这只是临时政策。

十多年之后,大部分选择留在巴基斯坦的印军战俘,都通过各种努力,成为了巴基斯坦的准公民,也就是获得了除了政治权力之外的其他公民特权,而这些印军战俘的后代都成为了巴基斯坦公民。

至于给出更高的待遇,显然是不大可能的事情。

为啥?

这是战争,又不是过家家的游戏。

说白了,巴基斯坦愿意收留投降的印军官兵,已经是很不错的了。

按照国际法,巴基斯坦应该在战争结束之后,无条件的遣返印军俘虏,而不是为俘虏提供政治庇护。

可惜的是,这些印军显然觉得不够。

当时,前来谈判的印军军官提出,要求巴基斯坦当局划出一块保留地,并且给予印军俘虏公民待遇。

简单的说,就是为每一个投降的印军官兵提供一块可以耕种的土地。

这也想得太美了吧!

要知道,给予战俘人道主义待遇,就已经是非常不错的了。

印军军官提出这样的要求,不就是拿手里的武器去交换巴基斯坦的土地吗?

此外,巴基斯坦也无法答应这样的要求。

为啥?

巴基斯坦的土地都是私有的。

没错,在巴基斯坦确实有很多荒地,比如在俾路支省就有很多荒漠,不过那些没有人定局的地方,都不适合耕种。

适合耕种的土地,全都有主。

巴基斯坦当局再厉害,也不可能花巨资去购买土地,然后送给印军的战俘。

真要这么做了巴军将士会怎么想?

当然,巴军也没有一口拒绝,只是提出需要向上级汇报,即需要由上级决定是否接受印军提出的条件。

这一拖,问题来了。

次日,阿姆利则的印军就采取了行动。

干嘛?

消灭叛军!

巴军还没有发起进攻,印军先自相残杀。

这下好看了。

当然,这也只能说明,阿姆利则的印军指挥官确实是个白痴。

为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