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屈原的格局!《天问》对“天问一号”!(1/2)
如果说离骚是一篇辞藻华丽的史诗,那么天问就是楚辞中一篇真正的“奇”文。
天问的奇不仅体现在它的艺术表现形式上,更体现在它的构思和所想要表达的内容上。
天问是屈原思想学说的集粹,其奇绝的内容,充分展示了屈原惊人的艺术才华和他非凡的学识和超卓的想像力。
“天何所沓?十二焉分?”
“日月安属?列星安陈?”
屈原的念诵声还在继续,他的眼中充满了疑惑和探究。
惝恍迷离的文句,疑问的语气,却偏偏在他的口中被钜制成了一篇传世的问卷。
“鸱龟曳衔,鲧何听焉?”
“顺欲成功,帝何刑焉?”
“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
“伯禹愎鲧,夫何以变化?”
“纂就前绪,遂成考功。”
“何续初继业,而厥谋不同?”
在屈原充满感情的语气当中,天问来到了第二部分。
这一部分,屈原的语速放缓,问的全都是传说当中的怪事、大事,先人存亡兴废之端,上古神奇鬼怪之说。
他的目光幽深,抬头看向天穹,仿佛要将看向这天际的尽头。
他需要得到一个解答,找出一个因果。
“皇天集命,惟何戒之?受礼天下,又使至代之?”
“初汤臣挚,后兹承辅。何卒官汤,尊食宗绪?”
这一段翻译过来,就是问:
上天既降天命于殷,为何不再劝戒明白?纣王既已统治天下,为何又被他人取代?
初把伊尹视作小臣,后来用作辅政宰相。为何最终上追成汤,受到尊敬宗庙配享?
【小科普:伊尹(公元前1649年—公元前1550年),己姓,伊氏,名挚】
【商朝开国元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中华厨祖(划重点,后面要写的)】
【聪明颖慧,勤学上进,耕作于有莘国。经过成汤三聘之后,担任右相,联合仲虺辅佐商汤打败夏桀,商朝建立后,担任尹(相当于秦朝时期的丞相),用“以鼎调羹”、“调和五味”的理论治理天下。】
【伊尹积极整顿吏治,洞察民心国情,推动经济繁荣、政治清明。历事成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五代君主,尊号\"阿衡\",辅政五十余年,为商朝兴盛富强立下汗马功劳,沃丁八年(公元前1550年)去世,卒年100岁,以天子之礼陪葬于亳都,奉祀为“商元圣”,并记载于甲骨文】
从这里开始,屈原的语速就开始放缓。
眼中带着追思和探究,每一问都透露出不一样的情感。
仿佛化身为一个情绪的集合体。
遗憾、警示、崇敬、神往,诸多情绪混杂在一起却又条理分明的随着一个个问题释放而出。
这些浓烈的情绪扑面而来,字字句句,当场便把林凡给深深的震撼住了。
不止是他,就连屏幕前的观众也全都愣住失了神。
而一旁的司马迁虽能保持清醒,却早已泪眼朦胧,他肩膀颤抖,一双布满皱纹的双手用力的攥紧,看在近在咫尺的屈原,哽咽的开口道:
“屈子……屈子啊……”
也是在这个时候。
屈原话音突然一顿,他收回了自己看向天空的目光。
幽幽的开口道:
“荆勋作师,夫何长?悟过改更,我又何言?”
“吴光争国,久余是胜。何环穿自闾社丘陵,爰出子文?”
“吾告堵敖,以不长。何试上自予,忠名弥彰?”
语毕。
屈原先是举目四顾,然后看向了郢都的方向。
随后,长长的一叹。
至此,一篇洋洋洒洒的天问,颂完。
这一段,翻译过来:
说的是楚王为了追求功勋而兴兵,国势如何能够久长?
他希望楚王能改正错误,能想想昔日楚国被吾王攻打时的坚韧。
我甚至以当年开启齐楚争霸的楚成王熊恽的过往告知,又举了令尹子文辅佐楚成王使楚国崛起,重整旗鼓北上争霸的例子。
但楚王却依旧听不进去。
难道非要像那些佞臣一般,不停的鼓吹自己的能力和忠义,才能让君王接受自己的谏言吗?
而林凡在听到这结束语的时候,则再一次愣住了。
在屈原的念诵声中,他对天问又有了新的感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