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章 擂鼓聚将(1/2)

于阗镇,安西四镇之一,与吐蕃紧邻。如果于阗这个名称不是很出名的话,那么可以换个说法,于阗镇便是后世的新疆和田,产玉的地方。

从地图上看,如果大唐对吐蕃处于攻势,那么于阗便是王师进击吐蕃的桥头堡,如果大唐处于守势,吐蕃入寇攻击,于阗便是大唐境内的第一道防线,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两国交战的必争之地。

有意思的是,于阗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国主姓尉迟,这一代的于阗王名叫尉迟胜。所以准确的说,于阗应该叫“于阗国”。

于阗历代国主皆对大唐非常忠心拥戴,因王室仰慕大唐的繁荣和文化,常将自己的子女遣往长安求学或为官,而大唐也对这位不离不弃的小弟非常厚道,不仅每年回送大量礼物,结儿女亲家,还在于阗国的请求下驻兵,并在于阗国内设毗沙都督府。

大唐贞观二十二年,太宗皇帝将龟兹,于阗,疏勒,焉耆设为四镇,统一由安西都护府节制,分别进驻扎兵马,这便是有名的“安西四镇”。

一个国家的主权仍完整的情况下,主动邀请别国在其领土内驻扎军队,这个理念可谓很先进了,一千多年后的现代仍常见。

由此也可以看出,于阗与大唐的关系好到了怎样的地步,说是“于铁”也不为过。

大唐立国后,于阗时常被外敌入侵,外敌主要是南面的吐蕃,由于吐蕃军势强大,于阗国饱受吐蕃摧残,这也是于阗不得不邀请大唐驻军的原因之一。后来大唐军队进驻后,与吐蕃打得难解难分,但到了高宗以后,大唐军队的战力渐渐不如从前,所以于阗国时常失守。

武则天到李隆基这期间,于阗国几易其主,吐蕃与大唐为了争夺这个战略要地,多年来一直呈拉锯状征战,轮流插红旗,争夺非常激烈。

高仙芝吃惊的是于阗守军竟败退得如此之快,但对吐蕃毫无预兆发起战争倒是不奇怪。

顾青却有些不解了:“吐蕃以何理由主动发起战争?总不能无缘无故说打就打吧?”

高仙芝苦笑道:“发起战争需要什么理由?自从高宗先帝以后,大唐与吐蕃关系越来越恶劣,两国征战早已不需要理由了,因为大家都明白,任何理由都不过是冠冕堂皇的遮羞布,交战次数多了,遮羞布已没必要了。”

“反正,大唐想吞了吐蕃,吐蕃想吞了大唐,就是这么简单。我经略安西这些年,与吐蕃贼从来都是不宣而战,往往和平了几年后,吐蕃突然入寇,进攻的地点通常是安西的于阗,河西的凉州,陇右的鄯州。”

顾青喃喃道:“古代人民果真是既朴实又耿直,打仗都不需要理由……”

高仙芝看了他一眼,神情有些迟疑。

顾青看懂了他的表情,于是笑道:“节帅,如今已是战时,末将说过,若遇战事,末将与麾下兵马听从节帅调遣,请节帅接管四镇兵马,准备抗敌吧。”

高仙芝松了口气,叹道:“顾侯爷深明大义,愚兄佩服。”

说完高仙芝神情忽然一变,最近那副无精打采的样子浑然不复,整个人气势忽然变得凌厉起来,像一柄刚拔出鞘的绝世宝剑,毫无顾忌地吞吐锋芒。

从顾青第一次见到高仙芝以来,只有这一刻他才像一位真正名垂青史的名将。

“派出快马,召四镇兵马赴龟兹城,节度使府擂鼓聚将!”

…………

龟兹城内,节度使府中,众将聚于一堂,很多面孔都是陌生的,他们大多是从另外两镇匆匆赶来。

高仙芝面沉如水,站在主案前一言不发,顾青坐在高仙芝的右侧,边令诚作为监军坐在高仙芝的左侧。

众将面色平静,显然对吐蕃突袭于阗并不意外,他们习以为常。

边令诚却不停在高仙芝和顾青身上打量,眼中露出不解之色。

原本边令诚以为遇到战事后,高仙芝和顾青会因为争夺安西四镇指挥权而大闹一场,可此刻见高仙芝和顾青表情平淡,高仙芝照例站在居中主位,显然这一次抗击吐蕃的指挥权仍在他手中,顾青却似乎毫不介意,心甘情愿地坐在旁边充当配角。

这……剧本不对呀!

顾青来安西的目的不是来夺权的吗?这次战事是多么好的机会,再说顾青手中有一万精锐兵马,又有他这个监军站队,为何不夺权?若战事还是由高仙芝指挥,稍有失当的话,长安方面又会下旨斥责,边令诚也会跟着挨骂,所以边令诚其实是希望顾青来接管指挥权的。

从古至今的监军之所以大多是坏人,是因为他们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