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月是冷月 (九)(1/2)
望窗迎风间,已过五天。
内心空落得没有方向,殇沫的脚步似也沉了许多。
丝毫不愿过多走动,每每只回应柳韵锦一个淡笑的他,说不上好,也说不上不好。
也许,世人有时就是这样,通透着内心,却又忽略着内心。
既,期盼着想要的事物快些到来,又胆怯着想要的事物慢点来。
每到这时,人们都会以‘还未准备好去迎接’来做为借口。
但…
真的是没有准备好吗?
…
虽已过五日。
但,大明军队丝毫没有要集结的举动,或许在友好的国度里,无需慌乱,更无需急迫。
这里,本就是极其融洽的氛围,柳韵锦已抚出琴音,暮云烟也煮上了茶水。
郑和与王景弘,好似与王妃有着说不完的言语。
而,那老渔王,或许是因为实在无法与之交流,却也一天比一天变得憨厚可爱。这是一种只知傻笑,却时刻流露着亲切且和善的可爱。
从风土人情,到地质变化;从朝堂制度,到百姓百态。世间种种卷册成书,诉不完,弃不下。
只因,所诉的卷册书籍,乃是两个活生生的人,两个大明朝最有威望的两个人。
任谁在听诉这两个人的言说下,都会不禁沉迷,更何况是早就对大明朝心中敬重的王妃呢?
...
苏门答刺国虽无充足的稻谷,但这里的每个人也绝不会因为填不饱肚子而抱怨。
每个人,当然也包括上了岸的与还未上岸的大明精锐。
偶然间,还能见到,大明的军需官在用金银细软与当地人做着黄牛与乳酪的买卖。
更有海舶之上的艺人、歌姬,试用着当地的工具,凭借着脑海中的记忆,传授煮茧抽丝的方法。
或许,她们想把大明的缲丝方法,传授给当地人。
可,有些无奈的是,当地人却好似根本没把抽离出得那细如丝发般的丝线,放在心上。
这本就是个优雅且细致的工艺,到了苏门答刺国后,在这里好似又多了份讲究与文雅。
冠绝天下的苏杭丝绸,也绝不单单是薄如蝉翼、轻若烟雾,更是权贵与身份的象征。
当地人之所以没有太放在心上,则是那抽离出的条条丝线,在他们眼中,也只能是条条丝线,根本联想不到会和大明朝的轻纱素衣,能扯上什么关系...
轻纱素衣是衣中精品,就算当地人见过,也一定会觉得那是用天之云、海之珠,制作而成的。这抽离出来的蚕丝,甚至有时连肉眼都看不清的蚕丝,怎能会是制作轻纱素衣的材料呢?
事实上,他们也是充满着好奇心的,也并非是完全的没有兴趣。他们只是觉得没有分量,不实际,远不比做棉来得实在。
对于有些人而言,就是这样,他们并不需要太多的复杂,只想着眼前最实实在在的东西。
然,任何华而不实的背后,其实有时是有真材实料的。
抽离出的柔细蚕丝,恰恰是大明朝无与伦比的丝绸所必需的材料。
这不仅仅是眼界的限制,更多的则是被大明来访人士,本身就穿着的丝绸锦缎衣裳所迷惑的现状。
只因,衣裳实在太美,美得犹如天物;条条蚕丝实在太微不足道,还不如身上的一根毛发来得显眼…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