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8 三方碰撞(1/2)

BPM,每分钟节拍数的单位,普通用来形容心脏跳动的节拍,也同样可以运用在音乐创作的节拍上。

简单来说,成人的心脏跳动节拍数范围在六十次到一百次,安静状态下大概是平均每分钟七十五次。

那么,当音乐节拍数高于心脏节拍数的时候,就会制造出一种心脏加速的生理现象,舞曲就是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带动听众气氛的,节拍数就是关键钥匙;但是,如果节拍数超过一定上限,可能会过犹不及。

“BPM120”,这就是经典舞曲的节拍,约莫是安静状态下心跳的一点五倍到两倍左右,让身体舞动起来。

题外话,为什么许多老年人或者生病状态下则不喜欢舞曲,其中一种可能就是“BPM”数值超过心脏能够负荷的范围,导致生理层面感受到真实的“无法喘息”之感,自然而然就会产生排斥。

在一日国王的作品里,“我的恶魔”BPM最高值达到173,“分崩离析”BPM最高值则达到174,这都是典型打破框架束缚的摇滚风格,以狂轰乱炸的方式让心脏体验一种濒临炸裂的快/感,然后彻底迷失。

不过,“我的恶魔”和“分崩离析”的BPM也是有区别的,前者是螺旋上升式,鼓点也成为酝酿情绪、调动气氛的组成部分,也正如专业人士的评价一般,“三维立体”;后者则是突然轰炸式,在副歌部分以持续输出的方式制造出瀑布轰鸣效果,最终制造出无法呼吸、大脑空白的效果。

此时,奥利的鼓点节拍数就准确无误地达到“BPM120”。

特点就是,贯穿始终,全程一致。

奥利并没有制造出跌宕起伏、大起大落的效果,也没有编写出繁复多变、纵横跳跃的和弦,而是配合万能和弦的色彩,保持稳定而持续的输出,汹涌而下的鼓点让心脏始终处于BPM120的跳动撞击状态。

就连演绎方式也是低调无形的,鼓点并没有制造出轰炸耳朵、覆盖全场的震撼,而是隐藏在旋律背后,却天衣无缝地陷入旋律之中,不知不觉就渗透进入血液,脉搏和心跳就这样跟着一起击打着节奏。

稳定输出,持续撞击。

显然,奥利也感受到了马克西姆的“存在”,万能和弦的区间本来就在中音部分,而马克西姆的创作也没有打破框架,整个旋律呈现出稳定舒适的状态,于是鼓点也没有喧宾夺主,保持低音,拒绝抢走吉他和贝斯的风采。

这也意味着,其他乐器的和弦编写需要展示出层次,否则整首歌就会显得特别扁平无趣。

“鼓点负责低音,那么……”

鼓点抓住整首歌的重心,保持滔滔不绝、持续跳动的状态,罗南脑海里的第一反应就是高音区域的处理。

“响板?”

作为乐器,响板的存在感并不耀眼,甚至很多时候都被忽略,但对于创作者来说,响板的音色却是独一无二的。

虽然现在起源已经不可考证,响板到底是源自于古埃及还是西班牙存在着诸多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响板在拉丁美洲音乐里占据着重要位置,弗朗明戈翩翩起舞的时候,舞者双手就会手持响板击打节奏。

而且,响板作为一种民间乐器,后来也被交响乐团广泛运用,特别是西班牙舞曲性质的作品经常能够看见,“丑角的晨歌”、“波莱罗舞曲”、“西班牙狂想曲”、“第三钢琴协奏曲”等等都能够寻找到响板的身影,独特的节奏性往往能够为乐曲增加更多风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