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游玩建昌古城(1/2)

来到大凉山,我们和政府部门谈好,让宁宁,曾琴,蔡文姬安排基金会对接扶贫教育业务,这几天,我们就在西昌玩玩,建昌古城。

西昌建昌古城为明清遗存,现存面积约130万平方米,距今已有630多年的历史,城内以四牌楼为中心,向四方辐射,其北称北街,其南称南街,其西为仓街,其东为府街,四条街道呈“十”字形交叉而建。

一缕微风,如手指般,在角楼的梁柱之间,弹奏着潺潺音符,静静地守护着古城。

我们六人穿过大通门,沿南街,漫步青石板路一直向北,就来到临风兀立的四牌楼前,仰望牌楼,不能不去追忆她昨日的忧伤和辉煌。

有四牌楼的介绍:建昌古城中央,旧时曾建有一座砖木结构、宫殿型亭阁式的报辰钟鼓楼,西昌民众俗称“四牌楼”。

四牌楼两楼一底,四面花窗,建于城内北、南、府、仓四条主要街道街口交汇处,为一独立建筑。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气势雄奇。四面花窗分别朝向四条主街,通过底楼弧型拱门通道连通四街。南、北二街街口一侧各建有一木楼梯通上二楼。

四牌楼底层人行过道旁辟有若干小商铺,售卖民众日常所需的生活用品,诸如油盐酱醋,针头线脑,糖果糕点,茶酒卤味之类。

二楼上为一佛堂,供奉有弥勒、观音等菩萨神像,供城内名士儒流、善男信女们平日顶礼膜拜。楼上终日香烟缭绕,梵语声声,颇有几分庙堂气氛。

三楼为本城之更楼,中梁上挂一口大铜钟,楼堂中摆一面大皮鼓,有专人按点负责敲钟击鼓,报告时辰。其时钟声嘹亮,鼓点亢锵,响彻全城。故旧时西昌民众有一句俗语云:“四牌楼的钟鼓,惊动四门”便是对西昌“报更传漏”民俗十分形象的写照。

我们喜欢逛京城,现在到西昌古城,也探究一下历史。找了当地的一位老人介绍说四牌楼原为四方三层塔式亭楼,底楼四道门,道通四方,行人可对穿对过。第二层塑的是魁星神像,就是我国神话中所说的主宰文章兴衰的神,二十八宿之一,旧时很多地方都有魁星楼、魁星阁等建筑。门上有对联曰:“佛坐楼台观自在,人行地面享安然”。第三层塑着观音像。楼顶有朱砂鼎瓶一个,瓶中插有三支宝剑。每层楼都是翘首屋檐,檐脊挂着响铃,随风摇动叮当作响。

明清时代的官衙 多集中在四牌楼四周街巷也以所在官衙得名如北街西侧的老统部巷,是因清代总兵衙门所在得名;后营巷以清代巡防后五营驻地得名;都司堂巷为明代行都指挥使司衙门驻地;什字街为清代官员的侍卫武官住处,称作“戈什哈” (满语,意为护卫),习称什字,以为街名。

旧时牌楼附近庙宇也多。仓街南侧有城隍庙,曾为西昌小摊贩集中地。每年农历二月初八、初九为庙会日,游人如织,非常热闹。东南方有清真寺,因回族宰杀羊子,所在巷子原名宰羊巷,后因巷名不雅遂改为吉羊巷。府街的上侧有东岳庙,曾作为《宁远报》及宁远剧团的驻地。东北有东林寺。仓街西口有景净寺、白塔寺、关帝庙。

今年80岁高龄的史在德是土生土长的西昌人,他还清楚记得,自己上小学的时候,四牌楼还在,一共有三层,底层是售卖各种生活用品的柜台。77岁的川菜大师陈盛先生也还记得,当时的四牌楼下有四个门,分别面向北、南、府、仓四条街,四道门都可以进去。四牌楼楼上是茶馆,楼下是餐馆。他甚至清楚记得那餐馆的名字,叫“古楼春”,是很大的一个馆子。这样的四牌楼,注定成为西昌老城的历史记忆。是西昌人心底最深沉最悠远的乡愁和牵挂。北往南来,寻根问祖,柴米油盐,吃喝玩耍,无不跟她攀上关系,扯上联络。

四牌楼毁于何时?《西昌史话》认为是20世纪 50年代:“这座西昌城的标志性建筑,于 20世纪50 年代“大跃进”时期被拆毁,万分可惜。”

由凉山州民政局编撰的《凉山地名故事》之《漫话四牌楼》一文则说:四牌楼从1946年起就开始拆除了,“1946年,拆除牌楼四周民房扩街;1950年后,楼中神像被毁;1957——1958年,四牌楼全部拆除。但四牌楼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其他的人去逛古街,我还在听听当地人说四牌楼的故事,所谓一城一故事,人生一半是烟火一半是清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document.writ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