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开始 11月21日2021年(2/2)
它好心情的勾着唇角笑,一摊手,对我喜怒无常的行为表示谴责。
于是,我向往常一样展开了对自己的辩护。
唯一的区别大概就是这次的辩论有点刻意……对,只是刻意,仅此而已。
我借用了一下我在网上看到的段子,因为着实没有这个心境,扯不出什么。
“我宅是为了保护我自己啊。大千世界,花红酒绿,夜夜笙歌,到处都是陷阱。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哪比得上我家里,现实安稳,岁月静好。朋友,生活不是流水线。哪有什么标准化。你渴望远方的新奇,我喜欢家里的温馨,你觉得宅在家里的生活,暗淡无光。我觉得出去玩,疲惫不堪。我们不过选择不同,凭什么说你的方式就比我的好呢?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人生不过短短几十载,怎么舒服怎么来。只要舒坦,何必拘泥于形式?再说天才一般都是孤独的,只有在自己的世界里才能思考人生。我虽足不出户,但我的思想可以突破天际。康德几乎一辈子都没离开过克尼斯堡。王守仁格竹子,格物致知。达摩对着墙壁打坐,九年面壁。司马迁在狱中也能写下历史巨作《史记》。你能说他们的境界没有你高吗?贡献没有你大吗?境界没有你高吗?
老子在《道德经》里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由此可见有些人不出门户,就能够推知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就可以认识日月。狼行千里吃肉,狗行千里吃屎。无知的人到哪里都是无知的。思想的贫瘠才是最可悲的。”
结果令我没想到的是它在眸光极淡的瞥了我一眼后,开始了对我观点,虽然我更愿称其为对我借鉴的段子,的逐一反驳。
“此言差矣。首先,我同意所有人都希望能活得好一点,没有谁对谁错。人生虽然长,但是关键的其实就是那么几步。它是一本算不清的帐,有时人连自己的喜怒哀乐都理不清,何须互相理解?
有的人喜欢未雨绸缪,韬光养晦,以期在风险来临前做好准备,少走一些弯路,避免对现实没有可取之处的莽撞行为。但也有人就喜欢无拘无束,与其在脑中设想一万次,不如实实在在试一次,体验循规蹈矩之人可能错过的经历。
世间有千千万万的选择,可谁又能评价哪个选择更好呢?谁更开心?谁更幸福?管好自己的路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即可。
同理,我并没有批判你的选择,我只是在陈述我自己的观点,你何必没事挑事?
其次,你引古喻今案例大多有误。比如王守仁格物致知。宋明理学程颐的确提过:“今日格一物,明日又格一物,豁然贯通,终知天理。”意思只要你不停地“格”,用心地“格”,终会“豁然贯通”。可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是王守仁意识到程颐老师的方法可能有误的开端。格竹表达了一个人对未知的执著和探索,是过程,而非结果。他最后顿悟格物致知是在贵州龙场驿站,经历了人生的最低谷后,面对着一切的困难和痛苦,仍然坚定前行,泰然处之。
另外司马迁入狱之前,难道没有亲生经历过天下大事?达摩难道没有行世间?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读万卷书,行千里路。没有切生体验的东西很难变成自己的。终极的智慧是需要经历的沉淀的。
最后《道德经》提到的是圣贤。古往今来圣贤有多少?你自认为是其中一个?无知的人到哪里都是无知的。请问自傲可否是一种无知?士别三天当另眼相看。难道无知的人不可以通过开阔眼界变的聪慧起来吗?
你的话暴露了你对历史典故的无知,以及妄图比肩圣贤的自大。”
我眸色微微深了下来。
这波反驳可以啊!而且想都没想就脱口而出可见其应变能力,果然……
不管是那个我,本性都是杠精没错了。